网站首页研究基地
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吉林分中心
时间:2011年12月26日
 

  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吉林分中心是农业部1997年1月依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组建的。
  主要目标是以春大豆为对象,立足东北,放眼世界,以发掘、创造优异大豆种质,选育具有突破性的优质、高产、特用大豆新品种,研究育种理论与方法为中心,以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为重点,应用高新技术,开展种质资源、遗传育种、生理生化、昆虫病理、生物技术等多专业多学科研究,使我国大豆科研水平在10-15年内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。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,不断拓宽研究开发领域,走自我发展的道路,成为我国大豆研究开发的龙头、与国际研究机构接轨的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大豆研究中心。
  研究任务:1、承担国家下达的大豆种质资源、遗传育种、生物技术等研究课题,围绕本中心目标,重点开展种质资源、品种选育、杂种优势利用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。2、不断地为大豆生产选育高产、优质、多抗新品种,满足企业对优质大豆的需求,满足农民对大豆高产的需要;为大豆育种单位提供优质、抗病虫等优异种质,满足选育各类大豆品种的需要。3、培养高级大豆科技人才。汇集我国及国际上的大豆知名专家,定期举办大豆研究培训班及学术交流研讨会,培养大豆高级研究人员,提高我国大豆研究人员的素质和水平。4、推进大豆产业化。? 建立育、繁、推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,促进高效现代农业的发展。5、大豆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。承担国家大豆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任务。交换大豆种质资源,选送青年研究骨干到国外著名大豆研究机构深造,派出和请进专家进行合作研究,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召开国际大豆学术会议等。
  资产、设施及人员:大豆研究所拥有良好的试验研究条件和一支研究水平较高、层次结构较合理的队伍。现有总资产近2000万元。试验办公楼200m2,试验楼2755m2,风干晒场3300m2 ,挂藏室1800m2,温室和人工气候箱室738m2,组织培养室50m2,暗室网室315m2(其中包括固定抗病虫鉴定网室3个,移动抗病虫鉴定网室4个),接菌池一个,中期资源保存库24m2。单价1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0台件,单价1万美元以上的进口仪器设备12台件。包括: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,如高速离心机、PCR仪、多用电泳仪、紫外分光光度计,核酸蛋白层析系统等;细胞学和细胞生物学仪器设备,如大型万能研究显微镜、倒置研究显微镜、生物研究显微镜、培养箱、培养摇床等等;有机分析仪器如紫外分光光度计、气相色谱、液相色谱、谷物分析仪、氨基酸分析仪等等。
  大豆研究所现有科技人员50名,其中博士6人、硕士18人;研究员10人、副研究员5人。拥有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,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,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,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2人,吉林省高级专家2人,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。
  组织管理:项目管理机构为项目领导小组、项目办公室。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筹建过程中重大事宜的决策。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筹建过程中的具体事务、项目运转进程的业务管理。
科研组织机构:下设种质资源研究室、分子育种研究室、高产品质育种研究室、抗性遗传研究室、杂交大豆研究室、栽培生理研究室等6个研究室。
  管理机构:由“中心”办公室和“科技人才管理部组成”,“中心”办公室承办“中心”日常事务性工作,协调各部门之间工作关系。承办“中心”主任、副主任文秘工作。
科技人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调“中心”的国际间交流,人才培训,对外业务联系及与各分中心工作。
  运行机制:“中心”管理方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,理事会由承担单位、合作单位和农业科技行政部门人员组成,主任由理事会推荐产生。对研究人员采用聘用制,主任有权辞退和聘任工作人员,有权决定工作人员的工资、奖金。实行客座和流动的“双轨”用人制度,按照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用人制度,分配制度进行组建和运行。
 
 
 
版权所有: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
技术支持: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